基于红花、赤芍药材煎煮动力学模型优选补阳还五汤提取工艺的研究 | |
论文目录 | |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引言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一、补阳还五汤中红花、赤芍单味药成分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1 红花 | 第14-15页 |
1.2 赤芍 | 第15-16页 |
二、补阳还五汤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2.1 补阳还五汤中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2.2 补阳还五汤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| 第17页 |
三、煎煮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四、研究特色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红花药材最佳道地产地的优选 | 第19-26页 |
一、仪器与试剂 | 第19-20页 |
1.1 仪器 | 第19页 |
1.2 试剂 | 第19页 |
1.3 药材 | 第19-20页 |
二、方法与结果 | 第20-24页 |
2.1 各产地红花药材的薄层测定 | 第20-21页 |
2.2 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测定 | 第21-24页 |
三、小结 | 第24-25页 |
四、讨论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赤芍药材最佳道地产地的优选 | 第26-33页 |
一、仪器与试剂 | 第26-27页 |
1.1 仪器 | 第26页 |
1.2 试剂 | 第26页 |
1.3 药材 | 第26-27页 |
二、方法与结果 | 第27-31页 |
2.1 各产地赤芍药材的薄层测定 | 第27页 |
2.2 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| 第27-31页 |
三、小结 | 第31页 |
四、讨论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建立补阳还五汤中四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| 第33-42页 |
一、仪器与试剂 | 第33页 |
1.1 仪器 | 第33页 |
1.2 试剂 | 第33页 |
1.3 药材 | 第33页 |
二、方法与结果 | 第33-41页 |
2.1 液相条件的确立 | 第33-34页 |
2.2 对照品及样品溶液制备 | 第34-36页 |
2.3 线性关系考察 | 第36-38页 |
2.4 精密度试验 | 第38-39页 |
2.5 稳定性试验 | 第39页 |
2.6 重复性试验 | 第39-40页 |
2.7 加样回收试验 | 第40-41页 |
2.8 空白干扰实验 | 第41页 |
三、小结 | 第41页 |
四、讨论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补阳还五汤中红花药材的煎煮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42-47页 |
一、仪器与试剂 | 第42页 |
1.1 仪器 | 第42页 |
1.2 试剂 | 第42页 |
1.3 药材 | 第42页 |
二、方法与结果 | 第42-46页 |
2.1 补阳还五汤中红花药材煎煮药动学模型研究 | 第42-45页 |
2.2 模型的验证 | 第45-46页 |
三、小结 | 第46页 |
四、讨论 | 第46-47页 |
第六章 补阳还五汤中赤芍药材的煎煮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47-52页 |
一、仪器与试剂 | 第47页 |
1.1 仪器 | 第47页 |
1.2 试剂 | 第47页 |
1.3 药材 | 第47页 |
二、方法与结果 | 第47-51页 |
2.1 补阳还五汤中赤芍药材煎煮药动学模型研究 | 第47-51页 |
2.2 模型的验证 | 第51页 |
三、小结 | 第51页 |
四、讨论 | 第51-52页 |
第七章 优选补阳还五汤的提取工艺 | 第52-60页 |
一、仪器与试剂 | 第52页 |
1.1 仪器 | 第52页 |
1.2 试剂 | 第52页 |
1.3 药材 | 第52页 |
二、方法与结果 | 第52-58页 |
2.1 正交试验法优选提取条件 | 第52-58页 |
2.2 验证试验 | 第58页 |
三、小结 | 第58-59页 |
四、讨论 | 第59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2页 |
一、结论 | 第60页 |
二、创新性 | 第60页 |
三、不足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附件 | 第67页 |
本篇论文共67页,点击
这进入下载页面 |
|
Copyright(C) All Rights Reserved |
客服QQ:304386486 |
目录由用户 叶** 提供,作者删除入口请点击这里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