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web的三维虚拟形象生成与控制方法研究 | |
论文目录 | |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虚拟形象相关技术 | 第16-25页 |
2.1 人脸三维重建技术 | 第16-17页 |
2.2 面部特征点识别技术 | 第17-18页 |
2.3 头部姿态估计技术 | 第18-19页 |
2.4 面部区域划分 | 第19-21页 |
2.4.1 三角剖分概述 | 第19页 |
2.4.2 Delaunay三角剖分 | 第19-20页 |
2.4.3 Delaunay三角剖分生成算法 | 第20-21页 |
2.5 人脸表情动画技术 | 第21-2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虚拟形象生成方案 | 第25-47页 |
3.1 虚拟形象生成设计 | 第25-26页 |
3.2 基于浏览器的面部三维重建 | 第26-29页 |
3.2.1 面部三维重建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2.2 基于浏览器的面部三维重建方法 | 第27页 |
3.2.3 实验结果 | 第27-29页 |
3.3 基于浏览器的面部特征点识别 | 第29-31页 |
3.3.1 面部特征点识别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3.2 实验结果 | 第30-31页 |
3.4 面部纹理再造 | 第31-45页 |
3.4.1 算法思路 | 第31-32页 |
3.4.2 图像形变技术 | 第32-38页 |
3.4.3 面部纹理生成方案 | 第38-43页 |
3.4.4 实验结果 | 第43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虚拟形象控制方案 | 第47-71页 |
4.1 虚拟形象控制概述 | 第47-49页 |
4.1.1 虚拟形象在浏览器端的渲染 | 第47-48页 |
4.1.2 用户信息的实时采集 | 第48-49页 |
4.2 虚拟形象的位置控制 | 第49-52页 |
4.2.1 头部姿态估计方法 | 第49-51页 |
4.2.3 实验结果 | 第51-52页 |
4.3 虚拟形象的表情控制 | 第52-68页 |
4.3.1 脸部姿态归一化 | 第52页 |
4.3.2 基于面部区域划分的表情动画方法 | 第52-62页 |
4.3.3 实验结果 | 第62-68页 |
4.4 基于浏览器的相关优化 | 第68-70页 |
4.4.1 配合使用Web Worker | 第68-69页 |
4.4.2 帧间插值处理 | 第69页 |
4.4.3 实验结果 | 第69-7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虚拟形象的生成与追踪系统 | 第71-86页 |
5.1 系统的概要设计 | 第71-74页 |
5.1.1 系统设计目标 | 第71页 |
5.1.2 系统总体设计 | 第71-72页 |
5.1.3 数据表设计 | 第72-74页 |
5.1.4 系统开发环境 | 第74页 |
5.2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| 第74-78页 |
5.2.1 人脸三维重建模块 | 第74-75页 |
5.2.2 面部特征点识别模块 | 第75-76页 |
5.2.3 虚拟形象生成模块 | 第76-77页 |
5.2.4 虚拟形象位置控制模块 | 第77页 |
5.2.5 虚拟形象表情控制模块 | 第77-78页 |
5.3 系统功能测试 | 第78-83页 |
5.3.1 虚拟形象的生成测试 | 第78-81页 |
5.3.2 虚拟形象的控制测试 | 第81-83页 |
5.4 系统性能测试 | 第83-85页 |
5.4.1 系统的准确性分析 | 第83-84页 |
5.4.2 系统的实时性分析 | 第84-8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6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86页 |
6.2 未来进一步工作展望 | 第86-88页 |
附录1 | 第88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99页 |
本篇论文共99页,点击
这进入下载页面 |
|
Copyright(C) All Rights Reserved |
客服QQ:304386486 |
目录由用户 dianshanglij** 提供,作者删除入口请点击这里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