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环境下的轮廓跟踪控制算法研究 | |
论文目录 | |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符号说明和缩写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7-20页 |
1.2 网络化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3 轮廓跟踪控制研究现状 | 第22-25页 |
1.4 扰动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| 第25-27页 |
1.5 课题来源与论文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1.5.1 课题来源 | 第27-28页 |
1.5.2 论文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的轮廓跟踪控制系统实验平台构建 | 第30-48页 |
2.1 引言 | 第30页 |
2.2 轮廓跟踪控制系统实验平台方案设计 | 第30-34页 |
2.3 轮廓跟踪控制系统实验平台构建 | 第34-38页 |
2.3.1 实验平台构建 | 第34-37页 |
2.3.2 系统时延测量 | 第37-38页 |
2.4 轮廓跟踪控制系统的建模 | 第38-45页 |
2.4.1 本地系统模型辨识 | 第38-40页 |
2.4.2 网络环境下的系统建模 | 第40-45页 |
2.5 轮廓跟踪控制任务 | 第45-4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三章 基于ADRC和 ILCCC的轮廓跟踪控制研究 | 第48-67页 |
3.1 引言 | 第48页 |
3.2 单轴自抗扰跟踪控制 | 第48-54页 |
3.2.1 自抗扰控制基本结构 | 第48-51页 |
3.2.2 单轴自抗扰跟踪控制器设计 | 第51-54页 |
3.3 轮廓跟踪迭代学习交叉耦合控制 | 第54-57页 |
3.3.1 迭代学习控制基本结构 | 第54-56页 |
3.3.2 轮廓跟踪迭代学习交叉耦合控制器设计 | 第56-57页 |
3.4仿真与实验 | 第57-6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四章 基于ILC和 ESO的交叉耦合轮廓跟踪控制研究 | 第67-84页 |
4.1 引言 | 第67页 |
4.2 基于ESO的单轴迭代学习跟踪控制 | 第67-71页 |
4.2.1 单轴跟踪控制器设计 | 第67-69页 |
4.2.2 单轴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| 第69-71页 |
4.3 迭代域模糊自整定的交叉耦合轮廓跟踪控制 | 第71-76页 |
4.3.1 轮廓跟踪控制器设计 | 第72-74页 |
4.3.2 轮廓跟踪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| 第74-76页 |
4.4仿真与实验 | 第76-8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五章 基于ILC和 IEID的交叉耦合轮廓跟踪控制研究 | 第84-104页 |
5.1 引言 | 第84-85页 |
5.2 IEID控制方法 | 第85-88页 |
5.2.1 EID控制方法的基本思想 | 第85-87页 |
5.2.2 基于相位超前补偿的IEID控制 | 第87-88页 |
5.3 基于IEID的单轴迭代学习跟踪控制 | 第88-92页 |
5.3.1 单轴跟踪控制器设计 | 第88-90页 |
5.3.2 单轴跟踪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| 第90-92页 |
5.4 基于IEID的轮廓跟踪控制 | 第92-95页 |
5.4.1 轮廓跟踪控制器设计 | 第93-94页 |
5.4.2 轮廓跟踪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| 第94-95页 |
5.5仿真与实验 | 第95-10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4-106页 |
6.1 总结 | 第104-105页 |
6.2 展望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-11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9-121页 |
1 作者简历 | 第119页 |
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9页 |
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| 第119页 |
4 发明专利 | 第119-121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21页 |
本篇论文共121页,点击
这进入下载页面 |
|
Copyright(C) All Rights Reserved |
客服QQ:304386486 |
目录由用户 lihuahua** 提供,作者删除入口请点击这里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