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论文网

阻尼引起的弹性连续体中行波与驻波的空间定向分离

论文目录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符号说明第19-21页
第一章 绪论第21-35页
   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1-22页
    1.2 研究现状及综述第22-33页
        1.2.1 离散系统的复模态分析方法第23-28页
        1.2.2 频散关系第28-29页
        1.2.3 有阻尼的弹性连续体振动分析第29-31页
        1.2.4 行波识别及其应用第31-32页
        1.2.5 能量单向传递和非互易性第32-33页
    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3-34页
    1.4 研究方案第34-35页
第二章 非频散弦内部行波与驻波的空间分离第35-45页
    2.1 对称布置:两端同步激励,中点耦合粘弹性支撑第35-41页
        2.1.1 模型建立和理论推导第35-37页
        2.1.2 复模态和频率转移第37-39页
        2.1.3 行波实现第39-41页
    2.2 非对称布置:左端激励,右端固定,内部耦合粘弹性支撑第41-44页
    2.3 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三章 频散弦内部行波与驻波的空间分离第45-65页
    3.1 问题建模和分析第45-50页
        3.1.1 弹性地基-弦组合系统的自由振动分析第45-48页
        3.1.2 有阻尼的弹性地基-弦系统的受迫振动分析第48-50页
    3.2 数值仿真:弹性地基-弦系统的模态分析第50-53页
        3.2.1 地基对称布置情况第50-51页
        3.2.2 地基非对称布置情况第51-53页
    3.3 弹性地基-弦系统的受迫振动分析第53-60页
        3.3.1 行波实现第53-57页
        3.3.2 瞬态分析第57-58页
        3.3.3 全弹性地基-弦内部行波与驻波分离第58-59页
        3.3.4 同步端部激励条件下的行波与驻波分离第59-60页
    3.4 粘弹性地基-弦系统的受迫振动分析第60-62页
    3.5 本章小结第62-65页
第四章 欧拉-伯努利梁内部行波与驻波的空间分离第65-89页
    4.1 物理模型和数学推导第65-68页
    4.2 简支-简支梁内部的行波与驻波空间分离第68-76页
        4.2.1 行波实现第68-75页
        4.2.2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71-76页
    4.3 其他边界示例的仿真结果第76-87页
        4.3.1 固支右边界第76-78页
        4.3.2 自由右边界第78-81页
        4.3.3 线弹性右边界第81-83页
        4.3.4 两端同步激励,内部耦合双粘弹性支撑的欧拉-伯努利梁第83-87页
    4.4 本章小结第87-89页
第五章 一维连续体内部行波与驻波空间分离的有限元分析第89-129页
    5.1 动力学系统的变分原理简介第89-91页
    5.2 离散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分析第91-93页
    5.3 局部耦合弹簧-阻尼结构的非频散性弦有限元分析第93-100页
        5.3.1 弱解公式推导第93页
        5.3.2 单元矩阵推导第93-94页
        5.3.3 弹簧-弦系统的有限元模态分析和对比第94-97页
        5.3.4 非频散弦的行波与驻波分离有限元分析和对比第97-100页
    5.4 局部耦合弹簧-阻尼结构的频散性弦有限元分析和对比第100-108页
        5.4.1 单元矩阵推导第100-101页
        5.4.2 弹性地基-弦系统的有限元模态分析和对比第101-104页
        5.4.3 频散弦的行波与驻波分离有限元分析和对比第104-108页
    5.5 局部耦合弹簧-阻尼结构的欧拉-伯努利梁有限元分析第108-127页
        5.5.1 单元矩阵推导第108-109页
        5.5.2 弹簧-梁系统的有限元模态分析和对比第109-115页
        5.5.3 欧拉-伯努利梁的行波与驻波区域有限元分析和对比第115-127页
    5.6 本章小结第127-129页
第六章 二维圆形薄膜内部行波与驻波的空间分离以及有限元验证第129-137页
    6.1 问题建模和数学推导第129-131页
    6.2 薄膜内部的行波与驻波空间分离第131-134页
    6.3 数值分析和有限元验证第134-136页
    6.4 本章小结第136-137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-141页
    7.1 结论第137-138页
    7.2 论文创新点第138页
    7.3 展望第138-141页
参考文献第141-151页
附录第151-154页
致谢第154-156页
作者简介第156-158页
    1 作者简历第156页
  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6页
  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156-158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8页

本篇论文共158页,点击 这进入下载页面

 
 
Copyright(C)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QQ:304386486
目录由用户 辽阔** 提供,作者删除入口请点击这里